我学计算机的,但真不会修电脑,谢谢
文 | 邢妍妍
来,看看下面这几个场景你是不是再熟悉不过了:
当你介绍说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时,总有人热情地拉住你的手:“那你修电脑一定很在行吧!快来,我电脑蓝屏了。”
当你介绍说是中文系在读时,总有人开心地抱住你:“太好了,快来帮我宝宝取个新奇脱俗的名字吧!”
当你告诉别人你的专业是心理学时,总有人激动无比:“那你一定会催眠术吧!快来给我施展一下。”
当你说来自广东时,总有人一脸钦佩地说:“啊,那你一定什么都敢吃吧!”
当你说来自内蒙时,总有人满脸疑惑地问:“啊,那你是不是每天骑马上学呀?”
当你想在事业上大展宏图时,总有人过来关切地说:“不要那么拼嘛,女人赶紧生个孩子才最幸福呀!”
……
“你一定很××吧”“××就应该是××的样子才对嘛”,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将自己眼中的世界分门别类,并用固有的认知为不同类别打上标签,凭借主观的印象为别人的一举一动下着定义,认为眼前的世界就一定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。
学计算机的就一定会修电脑?还真未必。你以为的计算机系学生就是学学修理电脑罢了,但实际他们接触的是C语言、数据结构、网络安全等不同层面的学习。
所谓“一竿子打死一船人”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儿了。无论你是拿竿子的评价者,还是船上赏风景的被评者,好像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叫做“刻板印象”的魔咒。
刻板印象更像是人们的一种“无意识偏见”,它的存在,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效率。毕竟世界那么大,新鲜事物那么多,我们每天要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繁杂。
刻板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,它帮助我们将本不熟悉的人或物框定到已有的思维版图中,方便我们在一个有安全感的界限中熟悉未知的行为模式,让我们快速作出相应的判断。
但久而久之,我们便会对这种思维捷径产生强烈的依赖性,习惯性地躲在大众的认知里亮出对某个群体看似一致的评价。
只言片语的简单归纳让我们渐渐忽略掉个体的差异,也降低了我们对个体行为的容忍度。
因为一旦他们的行为稍稍偏离我们“熟悉”的路线,便会有人迅速带上“有色眼镜”指手画脚,因为这和我们想象中的认知不一样。
更重要的是,刻板印象容忍我们一直拿“老眼光”看待周遭的人和物,这意味着周边世界千变万化,而我们依然在熟悉的境地里固步自封、停滞不前。
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着部分人渴望探索未知、尝试新鲜事物的积极性。
某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: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,但在出示照片前,对第一组学生说: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;对第二组学生却说: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。
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用词汇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。第一组学生描述为:仇恨、绝望……第二组描述为:深邃、坚强……
对于同一个人,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,就在描述时用了差别如此之大的词汇。
所以有时候,刻板印象是需要被打破的。
怎么打破?
还是要在新知识新事物面前抱有一丝敬畏之心,不会轻易被“偏见之辞”框定自己的思维眼界。
因此,多对别人的专业、工作甚至价值观等多一点细致真实的了解,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,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。毕竟技多不压身,懂得多了更不压身。
当然,消除刻板印象也不是要求我们对自己认知以外的所有知识都要了解,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,但在和别人聊天前,至少先不要用自己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,慢下来,给别人一个普及知识的机会。
所以,我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,但别电脑一蓝屏就来找我重装系统了,不如让我们聊聊操作系统原理、网页制作技术之类的吧......
文字:邢妍妍
图片:网络
朗诵:王茜
责编:王子墨
编辑:吴亚琦